专题活动
  • 2019“地之缘——中国民族建筑与乡土聚落” 英国伦敦国际展览

    2019“地之缘——中国民族建筑与乡土聚落” 英国伦敦国际展览

    2019年11月15日至24日,在英国伦敦南岸大学卡克斯顿学府(Caxton House, London South Bank University)内,举行了题为《地之缘——中国民居与乡土聚落》(Bond to Earth, Affinity to Locality: Vernacular Chinese House and Settlement)的国际展览活动。
  • 中国民族聚落与民居展

    中国民族聚落与民居展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居住和生活在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不同的祖国各地,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与审美爱好,形成了各民族独特的性格和绚丽灿烂的建筑风貌,积累了丰富的优秀建筑文化遗产。

    民居建筑与各族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其实践经验、创作理论、工艺技术和艺术精华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记录着先辈的智慧创造与文化记忆,传承着独具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乡土文化。优秀的民居文化传统和醇厚的民居风俗值得我们热爱和崇敬,传承和发扬。
  • 巴东野三关古建测绘

    巴东野三关古建测绘

    2019年,团队受巴东县委县政府的委托,对巴东县野三关镇招凤台村的进士宅及其他文物点进行测绘。巴东县是鄂西南地区最靠东北侧的一座具有历史价值的一座县城,紧邻长江,是著名长江三峡巫峡的进出口所在地。因为修建三峡大坝,巴东县城被迁移到水位线以上的信陵镇,成为一座新兴的城市。正因为过去悠久历史遗迹的丧失,让巴东人民更加珍爱现状还保存的文化遗迹,进士府就是这样一座带有明显清代土汉文化交流痕迹的大型传统院落,有着较高的研究价值。我们借助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具备专业技能的学生们,帮助当地政府整理、记载这些文物建筑,为后续的保护及利用做好铺垫。在暑期,团队一行20人,在当地进行了为期10天的测绘工作,圆满地完成了进士府及其他两座传统建筑的测绘工作,为当地文物保护尽了一份力。
  • 十堰竹山烂泥湾古建测绘

    十堰竹山烂泥湾古建测绘

    十堰地区是鄂西北的核心区,与陕西交界,属秦岭余脉,因此山峦起伏、沟壑纵横。这里因为属于汉江流域,自古就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因此这里保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历史遗存,十分值得探究。我们受湖北省文物局的委托,对位于竹山竹溪交界处的烂泥湾村的翁氏庄院进行测绘,以记录这一大院仅剩的状况,因为曾经恢弘的大院,已经破败的只剩四座院落了。更由于这里将要因建水电站而被淹没,必须抢救性地记录,所以我们的工作意义很大。尽管这里山高路远,不通汽车,我们还是克服困难,完成了任务,为湖北省文物建筑留下了一个独特的记录。
  • 襄阳南漳冯氏民居测绘

    襄阳南漳冯氏民居测绘

    襄阳地区是一个历史十分悠久、文化十分深厚的地区,这里保存有很多历史遗迹,是一座文化宝库。南漳县板桥乡是我们开展湖北省传统民居调研的重点地区,在这里我们发现了很多有价值的历史遗存,有古寨堡、古民居、乡公所等,冯氏民居就是其中最大的一群血缘型居住群体的载体,有着较高的研究价值,为南漳地区血缘型聚落的生成和衍化提供了生动的实物例证。我们研究团队,带领数十位本科学生和研究生,展开了对冯氏民居的专项研究。这个工作我们没有惊动地方,只是根据省住建厅传统民居课题的要求进行勘察。但是,当地民间组织“拾穗者”的朋友们发现了我们,于是当地电视台、报纸等媒体都纷纷来采访,使得我们的工作意义显得十分重大,也间接地推动了当地的文保事业。
  • 古建筑测绘展

    古建筑测绘展

    近日于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和规划学院进行了古建筑测绘展和答辩活动。
  • 工匠访谈
  • 传统村落民俗

    传统村落民俗

    收集展示了部分调研村落的民俗。
  • 村落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村落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收集了村落具有代表性、已在历史名录里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桐麻村历史人物

    桐麻村历史人物

    刘风 1910—1935,刘风烈士陵园,1935年12月21日,红十八师掩护红二六军团主力突围长征。
  • 桐麻村历史事件

    桐麻村历史事件

    1935年12月21日,红十八师为了掩护红二六军团主力突围长征,由湖南进入来凤卯洞向漫水进发,师参谋长兼五十三团团长刘风因负伤,途径革勒车时,团政委余立金将刘团长和警卫员小刘安排到太坪乡(现改名桐麻村)向家寨养伤,因伤势加重,在桐麻村牺牲,当地农户舒吉成将烈士尸骨就地合葬;1987年,太坪乡人民政府为缅怀革命先烈,发动党员及群众捐款集资为二位烈士修墓立碑;2015年革勒车镇人民政府又重新在桐麻村修建了烈士陵园。
  • 唐崖寺村历史环境要素

    唐崖寺村历史环境要素

    石牌坊是土司城的屏障,矗立在唐崖土司城中央,前为街道,后为衙院,颇为雄伟壮观,是现今土司城遗址中的文物精华。牌坊为全石结构,一斗三开亭阁式斗拱建筑,飞檐翘角,三门四柱,通高1.15米,通宽8.4米,柱粗2500厘米。前后均以高2.5米、宽0.7米、厚0.25米的鼓石护撑,门前立石狮一对。中门宽2.9米、高5米。侧门宽1.7米,高3.5米。上以整石为枋,凿榫为柱相接。枋间以厚15厘米的薄石镶嵌,其上雕有人物、书画、文字、龙凤。中门坊额下以象鼻装饰,布局别致。临街一面阴刻“荆南雄镇”四个苍劲醒目大字和“钦差总督四川兼湖广荆岳郧襄陕汉中等府军务策授总粮饷巡抚四川等处四方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乃佥郡御使使朱燮元为”等小字。临后衙一面阴刻“楚蜀屏翰”四个苍劲醒目大字和“湖广唐崖寺征西蜀升都司佥事兼宣抚司宣抚使覃鼎立天启四年正月吉旦”等小字。大字上下坊与侧门坊客面浮雕神话故事人物图案,计有“土王出巡”、“麒麟奔天”、“哪吒闹海”、“舜耕南山”、“渔樵耕读”、“云龙吞雾”等。
  • 桐麻村历史环境要素

    桐麻村历史环境要素

    刘风烈士墓建造于建国以后,大概500平方米。

    1935年12月21日,红军北上曾途径桐麻村,时任红十八师参谋长兼五十三团团长刘风及其警卫员小刘在此地英勇殉职,革命英雄虽逝,革命精神永存。
  • 襄阳南漳乡公所红色文物保护

    襄阳南漳乡公所红色文物保护

    襄阳南漳乡公所是一个抗战时期遗留下来的乡公所,是当时第六战区与日寇作战的重要实物载体,具有相当重要的纪念价值。该乡公所属当地小学管理,原作为学生宿舍使用,后因考虑学生安全问题,学校准备拆除新建学生宿舍。当时我们正在当地进行测绘考察,发现了这一处同时具有红色价值和传统建造价值的文物,于是强烈要求学校不准拆除,借助我们所掌握的文物建筑和历史知识,出于强烈的保护意识,我们努力告知其价值所在并晓以利害关系,才阻止了这一破坏文物的行为。随后我们立即上报南漳县和湖北省文物局。正是因为我们得不懈努力,才使得这一历史遗迹得以保存,也是我们为社会做出的一次特别有意义的工作。现该乡公所经过文物修缮,已成为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虚心谷改造

    虚心谷改造

    2015年元旦见微知筑工作室的伙伴们造访了这座在蕲春郑家山的基地——工作室倡导把自己的文旅活动与公益结合起来。经过寒冬的围炉夜话,工作室和设计公司决定帮助农场主实现其新农人的又一个梦想。

    以”在地“设计和建造为核心思想——设计者都参与了建造,建造过程中调整设计。2015年的大小黄金周和暑假设计建造团队都在此山中。这一次并非针对乡村建设,但也进行了地方材料、民间智慧、乡村人文等调研,包括后期的“生产队”史料展示和乡俗呈现等,是一次“全过程设计”。

    对于这所平面空间极为简单,环境布局较为特别的乡村小学,风景、场所和表皮无疑比建筑空间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场地位处高岗,但被山峦所包围,尤如一处高远而又封闭的世界。随着坡地拾级而上,进入院墙门,背后的青山与小学主楼本身都成为了场所的“背景”。在地感悟,思考一种既存建筑与改造的关系,尝试有机与无机的交融,将风景纳入场所,将场所变为风景,成为改造设计的出发点。
  • 云南省临翔区拉祜族非遗扶贫示范项目

    云南省临翔区拉祜族非遗扶贫示范项目

    自2016年确立精准扶贫对口帮扶工作以来,华中科技大学“非遗扶贫”工作团队十余次赴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南美拉祜族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实地调研,并同步推进多项规划帮扶工作,取得了丰富的阶段性成果。
  • 传统村落走读研学营

    传统村落走读研学营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保护好历史文化名镇(村)、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文化遗产、古树名木等”,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同时,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农村地区内生性发展的战略部署。为此,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湖北省住建厅的指导下,以湖北省村镇建设发展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建成遗产研究中心的团队开展面向社会的传统村落调查、走读研学,也将联合具有良好社会声誉的互联网+农业企业进行驻村乡村建设的公益设计,研讨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