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回顾 | 2022第五届建筑口述史学术研讨会暨工作坊 新建筑论坛(春季)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22年10月11日       浏览次数:178
摘要:2022年5月21日,第五届建筑口述史学术研讨会与工作坊暨新建筑论坛(春季)于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南四楼顺利召开。

前言

会议以“集体记忆与新精神”为主题,由华中科技大学、新建筑杂志社、美国路易维尔大学、上海文化出版社共同主办,并得到中国建筑学会的大力支持。本次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图片

主会场线上线下合影留念

图片

会议完整日程一览

 

回顾

 

会议从早八点半持续到晚十点,包括开幕式、主旨报告、四个分论坛,和晚间的工作坊。各位参会嘉宾围绕口述史学研究,对当代建筑口述史研究进展和问题、近代中国建筑与保护实践、地方营造与记忆、近现代建筑从业者、现当代建筑知识的塑造与交流、口述史工作的方法与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  

图片
图片

会议现场剪影

 

开幕式

会议开幕式由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新建筑》杂志副主编谭刚毅教授主持。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李存东,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许晓东,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黄亚平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新建筑》杂志主编李晓峰教授依次为本届会议致开幕辞。  

李存东秘书长代表中国建筑学会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他梳理了口述史方法在中国建筑界的悠久历史与传统,指出口述史方法在文化传承、研究范式等方面的多元价值。许晓东副校长代表学校对各位来宾表示欢迎,并指出在我校建校70周年和建筑学科创办40周年之际,开展口述史学研讨会及工作坊尤有意义。黄亚平院长代表学院对本次会议的众多参与者表示感谢,并欢迎线上的学者在疫情结束后来华科进行交流。李晓峰教授展望了口述史的研究方法的发展,并预祝本届论坛圆满成功。

本次会议线下到场的嘉宾还包括武汉大学黄经南副院长,武汉理工大学谢宏杰、陈剑宇、余泽洋,武汉科技大学伍昌友,湖北美术学院贺诚,及其他嘉宾。

640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新建筑》杂志副主编谭刚毅教授主持开幕式

图片

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李存东致词

图片

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许晓东致辞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黄亚平教授致辞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新建筑》杂志主编李晓峰教授致辞

 

 

主会场

主题报告

上半场(主持人:谭刚毅)

09:10-10:30

 

报告1:中国建筑口述史工作回顾与期待

赖德霖-路易维尔大学

图片

赖德霖教授首先回顾了前四届建筑口述史会议的情况,对疫情下海内外学术同仁的工作精神表达了敬意,指出口述史工作的急迫性与重要性。他强调了口述史工作中应当注意对文字进行规范化处理和补充注释、提问的技巧与方式、找到与受访者的结合点、肖像的拍摄、姓名的记录等问题,针对当前工作的瓶颈提出了一些建议。

 

报告2:命运共同体与集体记忆框架的三重建构

周晓虹-南京大学

图片

周晓虹教授结合社会学视角,阐述了他开展口述史研究的缘起与经历、近期的相关工作,尤其指出口述史是理解集体记忆和共同体的重要手段。他阐释了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外延,并从宏观的主题、中观的叙事基调、微观的话语实践三个层面建构了集体记忆的框架。

 

报告3:匠人口述与文化传承

王军-故宫研究院

图片

王军先生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追溯故宫的宫廷文化,并通过古籍史料论述了天地和、阴阳和而万物生的哲学理念。这一理念也在包括故宫在内的众多中国古建筑中得到呈现;继而通过案例辨析了匠学与经学各自的特点,并倡议中国建筑口述史学研究的学术体系将匠学和经学整合起来,这也符合建筑学专业其本身的特性。

 

报告4:武陵地区的匠人与匠艺——多民族地区的营建技艺调查研究概要

汤诗旷-华中科技大学

640

汤诗旷老师从张良皋先生的“武陵何处、土人何在”发问讲起,从地理的武陵、历史的武陵、居住的武陵、营造的武陵四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了武陵匠人和匠艺是如何在区域环境中根植下来,传承下去的。他还介绍了华中科技大学团队近三年的调研概况与成果,尤其是从匠人与匠艺的视角,对匠人的族际交流、营造职业化、匠艺的传承方式、传播和传承的动力,以及匠人术语、侧样设计及地域做法、营造丈杆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初步的研究结论。

 

主题报告

下半场(主持人:李晓峰)

10:40-12:10

 

报告1:钩沉辑佚——从访谈和档案的融合中探索中国建筑教育的历史

钱锋、谭峥-同济大学

图片

钱锋副教授首先分享了她结合访谈口述资料和文献资料两方面展开的中国建筑教育历史研究。她提出访谈可以纠正一些先入为主的模糊和错误的历史认识,文字档案可更严谨地辅助研究,在研究中将两者结合可相互印证。谭峥副教授则从国际化的学缘背景(1950s)、教育思想的再国际化(1980s)、国际化教学的制度化(2000s)三个重要时间节点为线索,讲述了通过口述历史对同济大学建筑学科的国际化教育线索进行补遗的相关研究。

 

报告2:城市规划老专家访谈的进展、成效与反思

李浩-北京建筑大学

图片

李浩教授结合城市规划老专家访谈的具体实践,对城市规划口述历史工作的方法进行了讨论。他提出,城市规划的口述历史并非是要取代档案研究,而是要与档案互动,成为其有益补充,从而促使历史研究走向准确、完整、鲜活和生动。他还提出规划史研究工作的应对思路,以及针对规划口述史工作的建议。

 

报告3:新中国70年城市建设印记——基于企业考察视角

徐利权-华中科技大学

640

徐利权老师通过跟踪湖北省工业建筑集团70年来转辗各地深度参与各地建设的线索,从微观角度鲜活的勾勒出国家建筑行业发展演进脉络,提出建筑企业的迁入迁出给地区带来(或带走)资金、技术、人才、文化等各方面深刻影响,且持续至今。而作为城市建设拓荒者的建筑工人们,往往被历史所忽视。作为亲历者与见证人,其对城市建设的贡献与个人人生经历同样是共和国建设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倡议对于诸多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口述历史记录同样迫切与必要。

 

 

分论坛

分论坛一

近现代中国建筑与保护实践

(主持人:蔡凌,董哲)

14:00-15:40

 

图片

报告1:刘叔华先生谈长沙名城保护40年得与失

刘晖-华南理工大学

 

刘晖副教授围绕40年来长沙的名城保护这一背景,对长沙历史名城推动委员会委员,同时也是毕业于华南理工的高级建筑师刘叔华先生进行了口述访谈和资料整理,,呈现了一位毕生投入长沙建设的建筑师眼中长沙市不同时期、不同环境条件下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遗存保护的意识观念和保护方法。

 
图片

报告2:李志辉先生谈在宁夏的工作经历及建筑创作

马小凤-宁夏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马小凤老师对宁夏建筑设计院前总建筑师李志辉先生进行口述史访谈和资料整理,访谈回顾了宁夏建设者个体的生活和工作历程,呈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为更多人了解宁夏的城市历史和建设历程打开一扇窗,更记录下一代建设者们奋斗的精神和气质。

 
图片

报告3:林永祥先生谈华南工学院建筑系的人民公社规划与建筑设计实践

彭长歆、黄玉秋-华南理工大学

 

黄玉秋介绍了其与彭长歆教授对建筑师林永祥先生的口述访谈,以及《华南工学院的乡村实践——人民公社规划以及设计研究(1958-1692)》。在 “大公社时期”,华南理工建筑系创立了建筑设计院,并组织学生参与相应的设计实践。在这一背景下,林永祥先生在建筑学习实践中参与了对人民公社制度的探索。通过口述访谈展现了那个特殊时代背景下的设计思想和实践中总结的经验教训,描绘出人民公社时期成长的建筑师探索新时代的画卷。

 
图片

报告4:多视角口述历史下三线建设工业遗产基本价值梳理——以蒲圻纺织总厂为例

陈欣-华中科技大学

陈欣以蒲圻纺织总厂为研究案例,以还原历史真实性为原则,为弥补不同群体对价值认知的差异性这一影响,从不同的身份个体或群体的视角入手,以三类不同社会群体的三线亲历者作为口述对象,包括决策者、设计者和使用者,通过口述历史方法完善价值构成,并丰富蒲圻纺织总厂的工业遗产价值体系。

 

分论坛二

地方营造与技艺

(主持人:吴鼎航,黄彬)

15:50-17:30

 

图片
 

报告1:正八边形的“误会”——侗族变角鼓楼的“歪八角”技艺

蔡凌-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蔡凌老师的分享从侗族变角鼓楼营建技艺出发,探讨如何应用口述史方法建立“人(工匠)、物(建筑)、法(匠意、匠技)”相互的关联。通过对两位贵州当地非遗传承人——杨应琪和陆文礼老先生进行访谈并整理谈话内容及手稿资料,蔡凌及其团队对于变角鼓楼的“歪八角”技艺的来源及发展做出清晰的脉络梳理,对地方技艺传承贡献出了极大力量。

 
图片

报告2:基于口述史方法的使鹿鄂温克传统聚落空间结构研究

朱莹-哈尔滨工业大学

 

朱莹老师首先介绍了使鹿鄂温克民族的起源、分布及居住模式,以及使鹿鄂温克的民族文化意义及价值。面对该民族因建筑实体留存较少难以做相应研究的现状,她提出了多学科支撑下的研究方法,运用“自然、社会、文化”三个层级要素对其聚居文化加以分析,同时将研究视野扩充至整个大河流域民族建筑研究,重在“流域-风土-民族-建筑”的探索,以深挖多元一体民族格局下的风土建筑格局。

 
图片

 

报告3:“口述史”方法在风土建筑研究中的作用

江攀-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

 

江攀博士分享了以访谈江津陈宅后人陈洪佑老人为例,从访问屋主的角度谈及口述史方法在风土建筑研究中的应用。该研究从江津陈宅“探索复原、修建背景及空间形制”问题出发,运用使用者口述和文献相互验证的“二重证据法”,抽丝剥茧般展现了该建筑的历史形象及其来源和发展脉络,清晰的研究视角给予听众极大启示。

 
图片

 

报告4:非官方史视野下的汉口水环境变迁

赵逵-华中科技大学

 

通过老照片、老人口述及诗词歌赋的记载,赵逵教授对明清前的汉口水环境做了相应分析及印证。分析指出:汉口为什么墩、口、坮称谓多?其主要缘由来自于汉口历史水环境的变迁,百姓从“墩坮圩垸”到“筑坝修堤”,在顽强抵扣洪水的泛滥中,才使得汉口也逐渐从历史上的水泽之地演变成了商业重镇。

 

图片

 

 

报告5:绳墨传承:武陵地区传统工匠口述史研究

李敏芊-华中科技大学

 

李敏芊博士的分享从研究武陵山区民间工匠的口述史角度切入,她指出目前国内民间工匠群体面临着显著的断代危机。针对于其传承问题,李敏芊博士尝试建立民居形制与匠作传播的关联机制,设立“匠人、匠技、匠具及匠法”的访谈结构,基此研究范式对武陵山区民间工匠调研信息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出“口述史”研究方法对于武陵山区工匠谱系构建的作用。

 

分论坛三

近现代建筑从业者

(主持人:戴路,贾艳飞)

14:00-15:40

 

图片

报告1:穿旗袍的建筑师——对话中央大学建筑系在台校友王秋华

汪晓茜-东南大学

 

汪晓茜副教授介绍了对台湾女建筑师王秋华专访口述的内容,聚焦于“原中央大学建筑教育史料”和“王秋华建筑师在台的建筑实践和设计思想”两大部分,并试图探索中国近代建筑教育和台湾现代建筑发展的关联性。

 
图片

报告2:20世纪50年代苏联为中国培养的建筑界人才及其对中国建设发展的影响

李萌-芝加哥大学

 

李萌老师围绕20世纪50年代建筑专业留苏生这一人群的求学经历和职业生涯展开研究,并分析、梳理了留苏建筑界人才所做出的贡献以及对我国建设发展产生的影响,最后归纳总结了短期内大规模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这一模式的经验教训。

 
图片

 

报告3:去伪存真推陈出新:陈植先生访谈及其关键性问题解析

张向炜-天津大学

 

张向炜副教授整理了1983年4月25日邹德侬和窦以德两位先生与建筑界前辈建筑师陈植先生的访谈内容,并将该访谈录的内容转化为适当精炼的文字,对其中重点提及的论题进行梳理和解析。访谈的内容主要包括:具有突破性成就的中国建筑师及其作品;建筑创作中的传统与创新;民族形式与地方特色;个人创作、集体创作和长官意志等。

 
图片

报告4:口述的历史:龙炳颐先生的建筑实践与建筑教育

吴鼎航-香港珠海学院

郭皓琳-南昌理工学院建筑与工程学院

 

吴鼎航老师以他对龙炳颐先生的访谈内容为切入点,介绍了龙炳颐先生的建筑实践与建筑教育经历,并将龙炳颐先生关注建筑文化、投身社会公益的理念和思想,以及正直无私、传道授业、兢兢业业的高尚品格与广大的建筑师、建筑学者共勉。

 

分论坛四

现当代建筑知识的塑造与交流

(主持人:雷晶晶,刘晖)

15:40-17:30

 

图片

报告1:罗小未先生谈外国建筑史教科书的编写

赵冬梅-上海交通大学

 

赵冬梅副教授讲述了其团队对同济大学建筑学教授罗小未先生的口述访谈过程,并梳理了罗小未先生的生平经历及其对外国建筑史教材编写和教学的全过程,客观地呈现出罗小未先生在外国建筑史教科书编写过程中做出的卓越贡献。

 
图片

报告2:荆其敏先生谈改革开放初期赴欧美院校访问经历

戴路-天津大学

 

戴路教授通过对汇报主题的访谈背景、访谈内容和访谈意义三个部分进行阐述,言简意赅地总结了荆其敏先生出国访学经历对天津大学建筑学科发展的巨大贡献。

 
图片

报告3:从初涉三线到建设三线:三线建设厂矿基建处建筑师的教育培养与建设实践

高亦卓-华中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 

 

高亦卓博士的分享以湖北省蒲圻纺织总厂基建处设计人员邓长源先生的口述访谈为线索,讲述了在战备过渡期,动态社会变革如何致使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现代建筑教育模式发生转变,相关社群又是如何在新范式指导下开始新的设计工作,将三线建设时期建筑教育及培养方式的特点生动地展现出来。

 
图片

 

报告4:钟政一谈四川省建筑勘测设计院职工大学

段川-西华大学

 

段川老师以钟政一的口述访谈内容为线索,梳理了四川省建筑勘测设计院职工大学的缘起与办学发展过程。演讲者陈述了在改革开放初期,建立设计院职工大学不仅解决了当时设计院专业技术人员青黄不接的问题,还为四川各地、市、州输送了一批技术人才。四川省建筑勘测设计院以一院之力,培养出一批建筑从业者。

 

 

建筑口述史理论与方法工作坊

晚上的工作坊由上海文化出版社江岱老师、河南理工大学刘军瑞老师、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谭刚毅教授主持。

 

图片

乡野求“礼”:乡土建筑营造技艺口述史学(提纲)

刘军瑞-河南理工大学

 

刘军瑞老师从史学史、相关概念、若干共识、对象及关联性、议题、方法、法律、意义八个层面分析了乡土建筑口述史研究。他指出相关人员以匠师为主、营造法则包含“匠语内外有别、匠意含表里、匠技分高低、手风有套路、习俗有传承”四点,进而提出“法”“物”“人”之间的关联性;最后总结出“大纲设计、操作规程、史料辨析、成果形式、适应性、局限性”具备全面性且利于初学者的研究方法。

 

从声音到文字的旅程——《中国建筑口述史文库》编辑琐记

江岱-上海文化出版社

 

江岱老师从编辑《中国建筑口述史文库》五年的工作经验出发,介绍了访谈文字整理工作中所涉及的文字工作、相关图文做法。她认为访谈不只是口述记录工作,更多的是口述史文字整理,需要在还原访谈现场的基础之上修正与史实不符之处、添加注释、佐证网络资料、梳理逻辑保证资料真实完善,从而使得读者能看懂并获取重要的信息,为后人提供清晰的文献资料助力史学研究。

 

交流环节

 

提问:在访谈中,历史学者与记者的差异在于哪里?

赖德霖教授:历史学者与记者的差异在于记者受众包含观众读者,没有特定的人群指向;而史学者具备更深层次的研究,在考虑受众的基础上,更聚焦于历史问题,更注重为学科提供理论价值。

 

提问:口述史论文和其他类型论文最大的差异是什么?

江岱老师:历史学者与记者的差异在于历史学者纵深感更强,有历史评价与定位。口述史论文与其他论文的最大差异是,口述史论文以访谈史料为基础,以口述访谈过程做为素材 。

 

提问:歪八角楼出现是否是匠人在传承改造中演化的?

蔡凌副教授:基于访谈,我们需厘清历史时间线下的传承改造变迁,厘清匠师在其中的作用,这仍需要我们应不断发掘实物、不断往前追溯年代。

 

提问:访谈中与出版中需要考虑哪些问题?

李浩教授:访谈应聚焦于具有学术价值、重要人物、重要历史价值的访谈,访谈中应尊重受访者性格差异,文稿整理须删除情绪化、影响名誉、涉及隐私问题的相关内容,出版须先经受访者个人及家属许可授权和专家审核。

 

提问:疫情影响下,访谈工作应该如何开展?

钱锋副教授:疫情影响下的访谈需组成访谈团队针对不同内容深入研究,开展采访前应准备好访谈提纲,发给受访者让其准备一段时间,继而开展访谈工作。

 

提问:民族工匠匠艺是传承的还是习得?本民族匠艺有没有受其他民族影响?

李晓峰教授:工匠匠艺均是传承而来,习得也是一种传承。不同民族地区匠艺各有不同,均受其他民族地区所影响。

 

提问:那些偏远的小三线工业遗存活化利用有什么好的思路和策略?

谭刚毅教授:偏远的小三线工业遗存活化利用主要是基于交通条件利用自然资源重新开发;利用其非城非乡、亦城亦乡的特征结合乡村振兴进行片段式记忆重塑;利用现存国土资源进行复查调整,在生态交易后采取碳交易策略。

 

 

闭幕式

 

建筑口述史学论文评议与口述史学术研究倡议

 

图片
 

 

闭幕式环节中,赖德霖教授代表学术委员会就前四届会议举办的学术成果,从论文学术性、访谈充实性、口述历史大事记等角度出发,就1-4辑文库中已发表的的优秀论文进行了评议。

 

同时,华中科技大学作为第五届建筑口述史学术研讨会的主办方,代表口述史学术委员会提出于广泛深入开展中国建筑口述史学研究的“武汉倡议”。期待更多人能够加入口述史学研究队伍,为中国当下和历史相应建设以及学科行业人物进行口述访谈和更加深入的研究

 

会旗交接仪式

 

闭幕式最后举行会旗交接仪式。在学术委员会见证下,本届学术研讨会主办院校华中科技大学代表李晓峰教授,与第六届建筑口述史学术研讨会主办院校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学城规院院长仝晖教授、副院长任震和慕启鹏老师进行会旗交接,仝晖教授详细介绍大会筹备方案

 

伴随着热烈的掌声与嘉宾们对本届会议的高度评价,2022年第五届建筑口述史学术研讨会与工作坊暨新建筑春季论坛就此圆满结束,一起期待明年共聚山东建筑大学畅享新的学术盛宴!

 

会议录频回放

 

NA新建筑B站:

https://space.bilibili.com/393497340

 

HUST建成遗产B站:

https://space.bilibili.com/2021261359

 

图片

扫码观看会议现场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