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与当代实践”周凌讲座精彩回顾

发布日期:2017年05月03日       浏览次数:116
导语:2017年3月8日晚19:00,在学术主持汪原教授的邀请下,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有幸邀请到了周凌老师就《地方文化与当代实践》为题进行了为期两个小时的精彩讲座。周凌老师通过地方文化研究、乡村建设实践和当代建筑创作三个方面,从研究、教学与实践的对照,为听众带来更多建筑学的启发和思考。

 

周凌,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建筑系副系主任。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地区建筑专委会理事、江苏省乡村规划建设研究会理事。曾获得第五届“中国青年建筑师奖”、中国建筑师协会“中国建筑设计奖(建筑创作)金奖”、“江苏省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与“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一等奖”等国家与省部级建筑设计类奖项20余项,国家与省部级教育类奖项 9项。出版专著 3部,发表学术论文和作品50余篇次。近年来关注中国传统地区建筑文化研究,关注新时期乡村建设实践。

图片

2017年3月8日晚19:00,在学术主持汪原教授的邀请下,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有幸邀请到了周凌老师就《地方文化与当代实践》为题进行了为期两个小时的精彩讲座。周凌老师通过地方文化研究、乡村建设实践和当代建筑创作三个方面,从研究、教学与实践的对照,为听众带来更多建筑学的启发和思考。

 

 

地方文化研究

 

首先,是关于地方文化的研究,周凌老师从宋代《禹贡山川地理图》开头,引用《尚书·禹贡》的文字:“禹贡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介绍早期华夏中国的形成原因,不同地方的族群聚落都是根据山川地理形成生长的。随后介绍了城市形态学、图像学(图像志)、历时地理学以及乾嘉学派的考据学等几种研究方法。

图片

以“金陵凤凰台考”为例,通过对南朝以来的文献、明清实景山水画、以及历代历史地图研究,重现数百年来金陵古都可能的山川人文景象。引用文献如南朝的《世说新语》、《高僧传》、唐代《建康实录》、宋代《景定建康志》、《建康集》、明代《金陵梵刹志》等,从场地涉及竹林七贤的故事,到李白、杜牧留下的诗句;从顾恺之瓦官寺作画,到明代金陵四十八景等等,展现了这一历史地段的丰富内涵。研究还利用GIS等现代技术,结合现存城市肌理,推断前面重要历史事件和遗迹(凤凰台、瓦官寺、杏花村、保宁寺以及明代诸多园林)的位置和边界。由于片区的居住建筑较少、重要建筑的位置确定和场景复原,以及古代街巷结构的恢复,基本能够重现各个时期的边界和场景。

 

另一个案例是小西湖旁的“市隐园片区”保护复兴方案,地块内有很多明清以来历史上有名的地方:快园、市隐园和沈万三故居等。第一,对现状道路和建筑情况分析,虽然很多建筑现已残破不堪,但底子还在;第二,同样是重要历史事件和遗迹的位置和边界的考证,划分地块;最后采取的策略是适当修复而不是完全拆除,对重点片区进行改造+业态示范,带动片区复兴。周凌老师对城市历史的图景再现,给大家提供了城市研究新的视角和工具。

图片

 

 

 

乡村建设研究


相对前部分对城市历史的研究,乡村没有诸多官方历史可溯源。以前对于乡村来说,田是很重要的,国家历史很多时候是“田”的历史。周凌老师提到胡焕雍线,以及造成东西部人口、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匀现象的地理原因。接下来,作为对比,介绍了一些欧美发达国家乡村的情况,以及从欧美国家的乡村复兴角度看中国乡村将来可能的面貌。而核心部分则是建筑师以何种态度和姿态参与到新时期乡村建设中。

 

莫干山虞村萱草书屋

德清县莫干山庾村文化市集内的萱草书屋,通过旧房子的改造保留屋顶、结构,土坯墙拆除,室内翻新,书架、桌子等家具利用当地材料自己设计,山墙面也保留原有的样子。建筑师以“最小程度改变原有风貌” 为指导思想,做到“最低程度介入乡村”。建成后各地和本地的孩子都有来参与活动,与周围其他业态的建筑形成一个集中的文化创意园。文创园提高了整个地区的知名度,带动了地区的文化发展,成为各地学习的样板。

 

图片

 

南京桦墅村村口改造

南京桦墅村村口改造,这里是南宋秦氏家族族居地。同样也是老房子改造项目。村子现已没有传统村落的样子,在传统的乡村里,村口是一个特殊的识别性空间,有交通组织功能,有休闲集会等功能。通常村口要有棵大树,还有个亭子,村中有个广场,村边有宗祠和家庙,才能说是完整的村子。有的村口道路穿过一个小房子,叫路亭,供村民和过客休息,这类建筑大多为村里宗族机构组织,由村民集资兴建或由个人捐造。有些地方村口是个广场,作为辨认道路的参照,还可以作为集市,在特定时间也可以供应茶、暑药或草鞋。设计借鉴宋代婺源彩虹桥宋代木架结构样式,利用双柱得到一个廊子的空间,同时增加公共空间,提高村口的公共性。后一部分的铺子做门面用,墙面做两层,里层空心砖,面层清水砖,地面砖位拼接做到不砍砖。

图片

图片

图片

莫干山原舍二期改造

第三个案例,还是在莫干山,原舍二期改造,半围合的广场,对房子进行切割,让每间房子都能够看到山景,做到景观最大化。采用一梯两户多为露台而不是采用通廊,考虑到乡村民俗中多为小的家庭型交流空间,同时也节约了面积。项目工期很长,同时使从建筑整体到室内家具都是自己设计出图,使用当地材料,因此造价十分节省。在周凌老师看来,通过乡村实践作为建筑师必须去考虑到设计以外更多方面的东西,“乡村实践有助于发展出一种地区的建筑学,一种独立的建筑学。”另一方面国内建筑教育一直是处在西方语境下,有没有可能我们在城市历史研究寻找出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方法,在乡村的建造实践中(乡村建造体系、结构、材料),探索出一种中国自己的设计道路。

图片


 

 

 

当代建筑创作

 

周凌老师先提到课程上经常讲的两张图:西方建筑学史与文化史发展;西方现代建筑史与现代技术发展史,建筑与文化、技术是密不可分的,引出了最近做的城市项目。

 

南京岱山幼儿园

南京岱山幼儿园建筑上希望房子尽量低矮,处理好基地地形,考虑的日照间距保证阳光充足。基地内高差较大,用地面积紧张。

设计采用退台的形式,是各班获得更多的室外活动场地,且满足了教室的日照条件。利用了场地高差特点,尽量降低幼儿园体量,每层退台使顶层的三层的教室飘在空中,弱化了建筑的体积,从外面看只有一二层的样子,使幼儿园增加了亲切感。与校方沟通,为给孩子们得到更舒适的环境,行政、服务等功能置于一层,中间的内院解决了房间北面彩光绍的问题。在景观方面,每个班级都有对应的绿地供幼儿活动。

图片

图片

图片

 

南京岱山小学

南京岱山相邻幼儿园接着做了小学,项目注意的几个问题,小学建筑规范中的要求由于教室之间朗读声的影响规范考虑25m的间距,做南廊教室必须朝北。同时还有半地下的运动场和场所感营造需要注意的。

和幼儿园一样,同样是利用场地使建筑低矮、亲切,学校成为孩子们舒适的家。邻主干道的东北侧,降低车辆噪声对学校的影响,减少了两面开窗。将大小不一的庭院置入体快内,增加了各个房间的采光,同时提供更多的互动交流空间。另外,一条贯穿南北的8m长廊贯穿整个建筑,作为内部的街道联系各个功能,同时两层的高度也使其成为孩子们活动的场所。这条廊子过渡了两侧不同功能的教室,明确的分区不干扰,同时也提高了内部街道的使用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最后,周凌老师总结道,这些研究和实践虽看起来内容并无关联,但也有内在的联系,这个内在联系就是中国地方文化和传统。他希望中国建筑师能够回到中国本土的文化思想土壤上,吸取历史的养分,思考建筑的创新。当下中国需要从经济发展转向文化发展,中国建筑师需要去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当代道路。随后,学术主持汪原教授进行了总结,周凌教授是用建筑学的知识尝试对历史、乡村、城市去回应, 这一种回应都是我们建筑师要去思考和探索的实践。目前建筑学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周凌教授的核心内容也是对其的一种回应,值得大家深思。